《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2014-08-04 14:03: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国家教师管理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概述(义务教育的含义与特征、义务教育的原则),主要内容(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高等教育概述、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事故处理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第二节 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
  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生入学年限、学生入学制度、学生入学保障。
  学校。学校布局规划、学校配置管理、教学资源分配、学校内外部安全。
  教师。教师职责、教师编制制度、教师交流制度、教师优惠政策、教师免费培训制度、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教师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素质教育、安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法律责任。
  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背景。成就、问题与机遇。
  指导思想。
  重大战略。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战略、质量提升战略、开放创新战略、全面教育战略。
  基本理念和目标。
  优化城乡教育格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措施。积极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教育重大工程。
  第三节 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的概念
  教育政策执行,是将教育政策内容转变为教育现实的过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教育法实施的方式分为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二、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现状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成就。教育投入比例增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取得实效。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问题。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教育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措施
  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育法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教育政策法规实施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估的概念、教育政策评估的特征、教育政策评估的作用、教育政策评估的方法、教育政策评估的改进方向。
  教育法的监督。教育法的监督的含义、教育法监督的作用、教育法监督的类型。

  第二章 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结构与类型、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的概念。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与人的关系。可教性和人性与教育,人类的可教性、人性与教育。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人类普遍特征与教育、人类特殊特征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社会要素与教育(第三节详讲)。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与教育发展、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教师的工作价值与角色扮演。教师的工作价值、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现代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发展
  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概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有专门化特点、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教育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正规教育发展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德育的实施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
  德育途径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课程、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大众媒体。
  四、德育方法及运用
  说服教育法。含义、运用。
  榜样教育法。含义、运用。
  陶冶教育法。含义、运用。
  自我修养法。含义、运用。
  学校心理咨询法。含义、运用。
  品德评价法。含义、运用。
  五、德育方法的创新探索
  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
  课程的概述。课程的概念。课程类型,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的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改革。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二、教学
  教学的概述。教学的定义、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教学原则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的定义。班主任是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概述。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调查研究学生情况。组织管理班集体。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定好班主任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七节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课外教育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校外教育活动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少年宫、艺术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举办的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特点和评估管理。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学生心理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的概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的要素。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要素。
  认知方式的概念。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类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要素。情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差异。人格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上。
  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二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1.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共同愿景做出的能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增加工作动力,获得成就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成自我实现,做出更大贡献;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有效应对社会竞争压力。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则是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包括社会对教师个人行为模式的期望和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
  教师职业角色的构成。教师职业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和育人者角色,社会角色如社会代表者、社会道德实践者、人类文明建设者;育人者角色如父母的代理人、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班集体领导者和人际关系协调者。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需要教师遵循相关职业角色规范和扮演好教师职业应有角色。
  影响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因素。
  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职业活动的构成。教师职业活动包括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包含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形式结构包含教师职业活动设计、教师职业活动组织和教师职业活动效能结构。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它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成长的构成要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包括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
  三、教师心理素质
  1.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含义。它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包括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它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2.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人格品质概念。它指教师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特征。
  教师的人格品质影响因素。
  教师的人格问题与调试。
  3.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概念。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
  教师的职业认同概念。指教师对教育、教师职业和教师自身的一种动态建构的过程,是教师自身与教师职业持续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认同要素。职业认识、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提高自我意识的途径。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
  5.情绪表达概念
  情绪表达概念。情绪表达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个体将其情绪经验与外在沟通的目的。
  情绪表达层次。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升华表达。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交往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7.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的概念。职业适应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和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如从业能力不足,角色转换迟滞,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缺失。
  8.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意志坚强,具有教育独立性;对教育积极进取。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构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完善人格、保持平和心态、提高整体素质、体验职业乐趣。
  第三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1.学习基本概念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性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学习可以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的分类。
  2.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理论、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定向、激发和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成就动机的培养、成败归因训练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三、学习策略概念和结构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结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
  掌握知识的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学习监控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四、分类学习
  1.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含义。知识通常有两种意义,一种指人类知识,即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另一种指个体知识,即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知识的类型。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产生式。
  知识的理解。
  错误概念的转变。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迁移。
  2.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含义。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技能的类型。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
  问题的含义。它是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的某些障碍。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解决疑难的过程,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产生新答案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理解和表征阶段;寻求解答阶段;尝试解答阶段;评价反思阶段。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的含义。能力观、过程观、人格观、创造性产品观。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措施。
  第四章 教师职业素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规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矛盾行为的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敬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特点、功能、基本原则和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点。使用的针对性,要求的双重性(教师和育人),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示范性),行为的典型性,影响的广泛和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原则的含义。它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基本原则包括教书育人原则、乐政勤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和依法从教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方式。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含义和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内化的活动,它是通过外部教育督促和个人努力,将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
  四、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原因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原因。之所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是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需要,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低认同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有些教师公平民主观念的缺乏与学生渴望受尊重的矛盾,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与实际言行的失范矛盾。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受重视,教师岗前职业道德培养没有形成成效的模式。
  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任务和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任务。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确立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途径和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途径主要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教师社会主义师德品质重要环节,是纠正不良教风、校风有力手段,也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有:职业针对性、自教互教性、同时多端性和渐进重复性。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方法包括:说理疏导法,榜样教育法,对比教育法,个别教育法和实践锻炼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环节。
  第二节 教师专业标准与素养结构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含义。
  二、基本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二)专业知识
  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三)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
  三、教师素养内容和特点
  教师素养的内容。教师素养指教师的修养,包括教师思想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
  教师素养的特点。整体性、稳定性、普遍性、社会性和自觉性。
  四、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能力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基础能力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育人能力素养。
  教师的基础能力素养基本结构。教师基础能力素养包括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的智能素养—观察能力,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合理、新颖的想象能力,准确、迅速、持久、系统的记忆能力,言语能力素养和教师体语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基本结构。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素养、课堂管理能力素养和课堂施教能力素养。
  教师育人能力素养基本结构。教师育人能力素养包括心理沟通能力素养、行为辅导能力素养、班级管理能力素养和教育科学能力素养。 
  五、教师的身心素养
  教师的心理素养结构。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教师的认知素养、教师的情感素养和教师的意志素养。
  教师的身体素养培养方式。

相关热词搜索:重庆华政教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上一篇:《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下一篇:重庆2014下半年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报名统计(0813)